光明文化周末:梧林密码******
【诗意中国】
作者:许谋清
到五店市,让人想起故乡。
到梧林,想到的却是他乡。
五店市——出砖入石的红砖厝。
梧林——罗马式哥特式的小洋楼。
到五店市想起过去。我们祖辈从哪里来?
到梧林想起南洋。我们的亲人又到哪里去?
这也许就是为什么晋江有了一个五店市传统街区,还要有一个梧林古村落。
一样的是,它们都坐落在故乡的土地上,红土地。这土地,没盖房时寸草不长,叫赤土埔。房子盖起来了,便留下了红色的村道,赤土路。
梧林社区现在也只有1800多人,在晋江,不算大。一百年前,应该更小。梧林人早年就下南洋,19世纪末起,海外游子纷纷回乡盖房,新盖的传统红砖厝和村子里原来的房子汇合在一起,新盖的小楼则改变了村子的面貌,让外村人侧目。
小楼第一批建于19世纪末到抗日战争前夕,第二批建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成为沿海侨乡的一道亮丽风景。他们用这样的方式把外边世界的讯息带给故乡。这些洋楼,有的外墙斑驳,那是因为他们把准备装修的资金捐助给祖国的抗日战争,那是他们的拳拳之心。
这些楼房又分成两种,用本地红砖建的,女墙上常有民间工艺装饰,有双凤比翼、孔雀双飞及各种花鸟,这种中西合璧的称为番仔楼。还有一种楼,材料是水泥钢筋——当时水泥叫红毛灰,都得从海外运回来。楼房的样式也不一样,比如哥特式罗马式,这一类称洋楼。
番仔楼大部分用主人的名字命名。还有“容膝居”,“容膝”取自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有“梦菜家声楼”,取自传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建的则用了当时的新名词,也留下那个时代的印记,如“胸怀祖国楼”“放眼世界楼”“东风万里楼”。番仔楼12栋,洋楼11栋,合23栋。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若再加点霞光云气,你不觉得它是一片海市蜃楼?
梧林古村落不同于五店市,它没有围墙,仍然和原来的梧林村贴在一起。当年,23栋番仔楼、洋楼,打开了23扇窗户,让人脚踏故土,望向世界。
遥想一百多年前,当几栋小洋楼出现在原来只有平层的红砖厝的村子里时,村民只当它们是西洋景吗?不,它们实实在在地从他们脚下的赤土埔上拔地而起,就立在他们面前。它们是真实的,看得见,摸得着,生根钉地,搬不走。从那个时候开始,梧林人有了诗和远方。
德鑨老先生1924年回乡建了一栋红砖厝,1936年又回乡建了一栋洋楼,现称“五层厝”。不可思议的是,百年古大厝墙砖上的花纹和“福”字依然清晰、红艳、有棱有角。这片宅地里,有两棵引人注目的老榕树。其中一棵乍一看,树头在楼上,紧紧地拥抱着,也可以说是包住梁柱,根须下垂,扎入地里,上边枝干张扬,撑起庞大的墨绿色树冠。另一棵空间受限,四面是墙壁,满地树根,这是令人过目难忘的梧林一景。我注目那些交错虬曲的树根,它们仿佛编织成一个迷宫,能感觉到它们的努力和挣扎。它们是故乡的老榕树,生长在最贫瘠的赤土埔上。它们的枝干上还飘着一束束柔软的根须,那些根须一旦到达地面,就会紧紧抓住,让自己变成新的树干,但依然和老树连接在一起。世界上,只有这种树可以独木成林。这也是梧林人的性格。
我们的土地不是故步自封而是兼收并蓄,这些西式小洋楼已经在这片土地上转化成故乡的一种元素,给古老的乡村抹上一笔海洋文化色彩。这是一种开放的色彩、生命的色彩,更是一种先行者的姿态。
余光中写李白:“凡你醉处,你说过,皆非他乡。”
不管到哪里,都能落地生根,成就事业。不管到哪里,都惦念家乡。
远行博大了胸怀,用他乡丰富了故乡。
梧林的23栋番仔楼、洋楼是一组密码。我们走进梧林,用这些密码,探寻那一部部仍然保持温度、蕴藏着海上丝路文化的创业史。
《光明日报》( 2023年01月06日 15版)
中国驻德使馆就近来德政客访台表明严正立场******
中新网柏林1月8日电 当地时间6日,中国驻德国大使馆就近来德政客访台表明严正立场。
驻德使馆表示,中方注意到近来德台往来动向和关于德自民党议员访台计划的报道,并对此及其无视“台独”势力及其支持者对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挑衅、混淆台湾问题与乌克兰问题的本质、公然为台民进党当局“倚美谋独”和美方“以台制华”背书、煽动阵营对抗、对中方对台政策进行断章取义、恶意解读的言论,表示强烈不满和坚决反对。
驻德使馆指出,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也是中国与包括德国在内其他国家建立和发展外交关系的政治基础,不容动摇。德方包括议员不得与台湾进行任何形式的官方交往,是一中原则的应有之义。以支持所谓“民主自由”之名去挑战中国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挑动分裂与对抗,严重违反联合国宪章。拿乌克兰问题同台湾问题类比,更是缺乏历史常识,有意歪曲历史事实、混淆视听。
驻德使馆表示,佩洛西访台及当前事态表明,台海和平稳定的最大威胁来自台湾和国际上的“台独”分裂势力及其变本加厉的分裂行径。两岸同胞都是中国人,有着血浓于水的亲情。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再次强调,中方坚持以最大诚意、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前景,但针对外部势力干涉和极少数“台独”分裂分子及其分裂活动,保留采取一切必要措施的选项。这是主权国家的权利。
驻德使馆表示,2022年是中德建交50周年。中方不会忘记,谢尔、根舍等老一辈自民党领导人曾对中德关系的建立和发展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作出了巨大贡献。当前中德都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挑战,相互尊重、求同存异、互利合作符合双方的共同利益。中方希望参与执政的自民党及其议员展现作为传统政党的眼界和格局,以双边关系大局和台海和平与稳定为重,切实尊重中方核心利益,恪守一个中国原则,明确反对“台独”分裂,不与台开展任何形式的官方往来,不向“台独”势力发出错误信号,不忘两国建交时的初心,承担起作为参政党的责任,以确保中德关系行稳致远!(完)
(文图:赵筱尘 巫邓炎)